搜全站 搜索店铺

您好,欢迎来到Feijiu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公司信息

普通会员第13年

逸天科技有限公司

  • 所属行业:废金属 >稀贵金属 
  • 经营模式:回收公司
  • 公司主营:电子产品 手机配件 电子元件 电子产品成品 电脑配件 数码产品配件 集成电路 硬盘 cpu 主板,手机配件,电子元件,电子产品成品,电脑配件,数码产品配件,集成电路,硬盘,cpu zhuban
  • 所在地区:福田区南园路
  • 供求信息数量:34条
企业实地认证:
未认证

联系方式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36-5858

Feijiu网会员专线:

400-136-5858

公司动态

电子产品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2-18    浏览次数:180次发布人:毛灿丽

1.电子产业fdi 在制造业中的地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制造业领域, 该产业三资企业资产合计为7645.07亿元, 占我国全部三资企业资产总额的19.47,资产超过排名第二位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两
   倍 同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也是外资资产比重最高的行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资企业资产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的63.25, 远远高于23.26的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
   电子产业之所以成为外商投资额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制造业领域,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中国市场的迅速增长及巨大的市场潜能。以通信行业为例, 仅2004 年一年, 中国新增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就达到7019.6 万门, 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6048.9 万户。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跨国公司展开激烈的争夺。二是中国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按现行汇率计算, 中国国有制造业职工的周工资只有22.35 美元, 分别相当于泰国的38.33, 马来西亚的28.7, 韩国的9.2, 台湾省的6.8, 香港特区的5.1, 美、日、德的4左右(吕政, 2003)。为降低制造成本, 外资将电子产业中的低端产品或技术含量不高的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 以利用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比如, 随着台湾制造业成本的提高,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纷纷向中国内地转移, 中国台湾电子信息硬件制造产值在海外已达50.1, 其中中国内地产值高达31.1 。
    2.电子产业吸引外资的平均规模1996 年以来, 各行业总计的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额和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额变化幅度不大, 均稳定在200 多万美元。但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额总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1996 年的258.3 万美元增加到2003 年的742.7 万美元,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额最高的2000 年达到742.7 万美元。
    电子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增大的重要原因一是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增多, 目前位居世界500 强的电子电气类跨国公司已全部来华投资。二是跨国公司投资金额增大, 例如诺基亚在2000年5 月主要投资并倡导了一项总投资达100 亿元人民币的北京星网(国际) 工业园项目。2000 年电子行业外商协议投资金额大幅度增长可能与当年上述大型外商投资协议的签署有很大关系。但是也应该看到, 虽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协议金额较高,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1994 年世界投资报告》,设置在发达国家分支机构的平均fdi 规模为1730万美元, 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资, 平均每个企业的外资规模约为430 万美元。与世界水平比较,中国外资平均项目规模仍然明显偏小。
    3.外资投资企业类型的变化1997 年以来, 电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量变化不大, 但外资企业数量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的势头, 规模以上外资企业数从1997 年的330 个增加到2001 年的479, 增加45.2。在外资企业
   中,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从1997 年的423 个减少到2001 年的386 个, 下降8.7 而外商投资企业数从1997 年的330 个增加到2001 年的479,增加速度较快, 增幅达到45.2, 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超过港澳台投资企业而成为电子行业外资的主体。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 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数量变化不大, 外商独资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从1997 年的60 个增加到2001 年的207 个, 增幅高达245, 外资在电子行业的投资有倾向于采取独资企业形 式的趋势。 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变化的原因在于: 在改革开放之初, 外商对中国投资环境还很生疏, 通过合资或合作的形式与合适的中方伙伴结成合营载体, 既有利于与各级政府沟通并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又有助于规避各种非市场因素带来的风险,加之当时的法规不允许外商建立全资销售子公司,中方合营者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便成为外商选择以合资或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化, 中国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外资政策放松, 外商投资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原先因其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而成为中方可以利用的那些资源逐渐减少并弱化。近年来大量进入中国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 往往拥有人才、技术、产品、品牌到规模、融资、管理等多种有形和无形的所有权优
   势, 为了实现垄断核心技术和获取高额市场回报的双重目标, 并实施全球化的经营控制战略, 通
   常更愿意选择以独资方式进行战略性的集中投资。
    4.外商投资方式的变化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并购一直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推动力。在1990 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2020 亿美元, 其中并购金额为1510亿美元, 占75, 到2003 年, 外商直接投资达1.3
   万亿美元, 其中, 跨国并购金额为1.1 万亿美元,占85左右。但我国利用外资长期以绿地投资为主, 与全球跨国公司投资存在严重错位, 其产生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法规和政策上的限制。但近几年来情况发生较大变化,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有增加的趋势, 发生在电子信息产业外资并购案主要有: 爱默生电气斥资7.5 亿美元购买华为的电气业务部门, 阿尔卡特通过收购中方股份获得上海贝尔的控制权, 东芝公司收购东芝与无锡华晶合
   资的“无锡华芝”中方股份。外资并购投资的增加主要在于政策的放开, 2001 年11 月14 日, 中国证监会和外经贸部联合颁布《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规定》, 允许外商非投资性公司, 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通过受让非流通股的形式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股权, 实现买壳上市2001 年2 月14 日, 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特别规定》, 外资企业可能获准收购国内500
   强企业, 包括国内a 股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另一方面, 由于创建合资企业
   从考察谈判到开业一般要1.5- 2 年时间, 要达到一定规模又需3- 5 年时间, 而并购只要3- 5 个月
   就可以迅速形成生产规模, 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所以对跨国企业而言, 采用并购投资方
   式, 可以快速、低成本地进入中国市场, 减少市场竞争, 并可以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李晓华等, 2005)。
    5.外资投向的地区集聚从总体上看, 电子产业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天津、广东、上海、福建、北京、江苏和山东等七省市电子产业的企业数量占全部电子产业企业数量的52.69, 资产占全部电子信息行业资产的
   65.20。电子行业在省内也呈现出地区集聚的特点, 例如, 广东东莞、江苏苏州已形成电子产业集群和世界电子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广东的深圳、东莞、惠州、广州四市电子产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3.67。外资在电子产业的分布也呈现出地区集聚的特征, 以所有者权益衡量, 投向上述七省市电子产业的外资占电子产业全部外资的比重达到86.68。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投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外资均呈现地域集中的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的地区集中度与外资的地区集中度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电子产业以及该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地区聚集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外国及港澳台公司在某个地区投资后, 如果收益高, 该公司会继续进行后续投资, 包括对原有子公司的追加投资和设立新的配套公司 (2) 当某个大型跨国公司在某地投资后, 其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和各类专业服务公司以及竞争对手也会随之进入 (3)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聚集能够促使该地区的企业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推动外资投向的进一步集中。美国学者head 进行的一项对外国投资影响的研究发现, 在对外商有吸引力的地区, 地区聚集存量每增加10, 该地区被潜在投资者选中的可能性就增加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