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细纱机纱线毛羽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发布时间:2017-05-30 浏览次数:109次发布人:刘涛
为了减少纱线的毛羽,提高纱线的质量,简要分析在原料、设备器件、车间温湿度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传统环锭纺细纱机及网格圈式紧密纺细纱机上成纱毛羽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提出了控制细纱毛羽的主要措施,即采用成熟度适中及短绒率低的原棉,注意钢领与钢丝圈的的选配及使用周期,调节好车间温湿度并加强车间管理。结果表明,采用以上措施有利于减少毛羽。
毛羽作为纱线质量的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生产厂家及客户的关注。毛羽多、长,会降低纱线的强力,还会影响其手感与光泽,在织造工序易造成开口不清、断头增多等不良后果,其织物易起毛起球等,甚至会出现横档疵点,严重影响染色布的外观质量。因此,为了提高纱线质量及织物质量就要控制毛羽,而了解并掌握细纱毛羽的形成原因则是控制细纱毛羽的基础。
一、 细纱毛羽的成因
毛羽是指伸出纱线主体的纤维端或纤维圈。近年来,随着紧密纺技术的出现与不断发展完善,毛羽数大大降低,据相关资料表明,在相同的纺纱条件下与传统环锭纺相比大约降低了70%。但是,紧密纺与传统环锭纺相同也会产生毛羽,要进一步解决紧密纺纱线的毛羽,就要先了解并掌握环锭纺纱线毛羽形成的原因。
1传统环锭纺细纱毛羽成因
1.1 原材料的因素
原棉短绒率高、长度短、整齐度差,纱线截面的根数就越多,纤维端露出纱体的几率就大。若原棉成熟度差,在纺纱的过程中,回弹力小易扭结,也易使纤维两端伸出纱体形成毛羽。
1.2 歪锭子或钢领直径不准确
锭子与钢领、导纱钩不同心,就会形成歪气圈,纱体就会碰撞隔纱板,造成钩挂摩擦,使纤维伸出纱体形成毛羽。由于钢领直径愈大,钢丝圈的线速度越大且运转不稳定,纱线摩擦力也越大,纱线与隔纱板间的摩擦撞击就愈厉害,从而使毛羽增加。
1.3 钢丝圈与钢领不匹配或钢丝圈、钢领进入衰退期
钢丝圈与钢领不匹配,在纺纱过程中会出现“小纱碰隔纱板,大纱擦筒管头”的现象,致使毛羽增加;在钢领稳定的状态下,钢丝圈进入衰退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