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智能制造帮助动力电池产业
发布时间:2017-07-31 浏览次数:174次发布人:梁先生
智能制造不仅是产品品质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必争高地。近两年,“中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被业内人士越来越多的提及,一些动力电池企业为了追求产能而盲目扩产,也让整个行业有了“野蛮生长”的苗头。对于如何破局这一产业难题,更多的动力电池企业选择了智能制造这一突破口。 设备是为产品服务的 企业需要真正懂工艺
“拿来主义”通常是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发展初期的一个不错选择,通过引进国外生产设备,包括有经验的技术人才、专家等优势资源,企业能够快速站上锂电新能源产业的风口。也因此,有一大批不差钱的企业纷纷涌入动力电池领域“淘金”。
但现实情况是,花费数亿元资金引进的智能设备往往“水土不服”,磨合期被迫延长,甚至成了摆设。通过调研发现,动力电池产业智能制造走不得“捷径”,自主研发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设备是为产品服务的,企业必须真正懂得动力电池生产工艺,并投入相应的精力进行制造能力的沉淀。卓能新能源也表示,目前动力电池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基本上三年时间很多设备都要被淘汰掉,很容易造成资本的浪费。因此,智能制造必须加入企业自身的创新基因,并能帮助企业持续提供高性价比产品。 市场导向明显 智能制造应纳入产业链布局
动力电池企业大量购置先进设备但产线却跑不起来,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整体市场需求还没有被释放出来。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回暖,但动力电池需求并没有那么多。通过分析报告显示,中国2016年动力电池需求量约28gwh,预计到2020年动力电池需求量也仅约为90gwh另一方面,生产工艺相对复杂的乘用车市场增量加快,以及客车安全性的提升等现实情况都对整线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倒逼动力电池企业要能够灵活地适时做出调整。
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动力电池企业首先要在设备上做到行业领先,因为这是基础条件。进一步的发展思路就是能够将动力电池企业的智能制造纳入整车的考量体系里面,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电芯的一致性、质量,对于整个电芯制造线和pack制造线也有着紧密的关系。而这也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大势所趋。
先进的智能制造设备不是生产力,而仅仅是实现产业高端发展的敲门砖。摆脱目前动力电池产能“野蛮生长”的现状,需要各个企业“百家争鸣”,走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技术路线,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并最终带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健康有序发展。总之,动力电池企业要回归到提升产品质量的初心,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行业协会的规范引导作用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