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对进口“再生料”彻底严查,就是有手续没钱赚?!

据做进口废塑料生意的老板反映,最近进口新料、再生料开年申报再次紧缩!



2019年1月1日开始,海关新增加了两个申报要素:“底料来源”“是否为再生料”。


1:品牌类型

2:出口享惠情况

3:外观(形状、颜色等)

4:成分含量

5:单体单元的种类和比例

6:比重

7:底料来源

8:级别

9:品牌

10:型号

11:签约日期

12:用途

13:是否为再生料

14:GTIN

15:CAS



估计很多小伙伴又懵了,塑胶粒子要填报“底料来源”?


那么初级形态塑料一栏,底料来源填“石油”吗?



难道是回收料要松口了?


复核一定条件的可以直接当原材进口了么?


可是新料呢?不是回收的咋整?建议大家跟申报地的海关确认一下吧!


一没公告二没通知的,不知道海关想干啥,毕竟,如果申报不实,后果很严重的!



据了解到某海关口岸关于新政策的说法:


关于39章新增的“底料来源”填制要求


“底料来源"和最下面的 “是否为再生料”为配套申报。


1.若企业申报的塑料为新料 ,则“是否为再生料”和"底料来源”均可以申报为非再生料或新料。


2.若企业申报的塑料为再生料, 则 "是否为再生料" 申报为“是再生料”。“底料来源”申报再生料原来的具体材料,如该再生料是通过粉碎塑料瓶而来的,“底料来源”申报为 “塑料瓶”。


总结:


如果企业申报的塑料为新料,则“是否为再生料”和“底料来源“可申报为直接从石油中提炼;


如果企业申报的塑料为再生料,则底料来源申报是再生料原来的具体材料,例如“白色PP再生塑料颗粒”,可申报为”洗衣机内桶颗粒共丙粒子“。而这个再生塑料的来源决定了是否能进口。


注意工业来源废塑料(工业下脚料、边角料和残次品),是属于禁止进口的,可别弄错了哦。而且,现在进口废塑料检验标准并没有完善,依旧是“三个统一”的检验标准。若被海关判定申报不实的情况,很有可能在进口之前被“一刀切”了,还要面临罚款!

目前大家也是一脸懵逼,但是请稍安勿躁,估计海关会在近日给出进一步准确的填报方案。


不过这个消息,也看出如今海关对进口废塑料的步步紧逼,看来今年想要进口塑料的企业要走出国门去考察投资了。


此外,取得环保手续的企业,国内全面禁废时代来临。16种固废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后期废塑料产品将退出固废审核名单,下游供货减少,毛料价格一路上扬,在进口再生颗粒的低价竞争下和环保、厂租、人工等成本的高涨下,很多厂家也只是赚了个热闹。


在下游的塑料行业,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萎缩,涨价声彻底被停机声掩盖,停机的目的也从年初的停机逼涨演变成了年末的停机清库。而位于下游的塑料行业,虽然原材料价格的节节下跌减轻了少许压力,但环保、安监、人工、厂租令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而萎缩的订单则令企业举步维艰。


今年1-10月,全国塑料制品总产量增速继续下滑,总产量、产量较大的塑料薄膜和日用塑料制品呈负增长。


近些年来制造业赢利越来越困难,是因为税收、租金、人工、社保分掉了制造业创造的大部分蛋糕。此外,汇率与货币政策的调整也对塑料业产生重大影响。


近段时间来,国家领导人反复定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提出要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也暂缓了制造业的社保费改税,这些积极因素确实给人以希望。但企业的负担能否得到实质性的减轻,关键要看会否出台大范围的精兵简政政策,否则一切只是空谈,甚至在大量企业退出市场的情况下,分摊到企业头上的负担更加沉重。


2019年的塑料人应该怎样应对?我们藉此提醒大家,请务必擦亮眼睛,让自己保持冷静。

免责声明:
商家成长中心旨在传递废旧行业相关资讯,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标记来源。非原创文章,已标明出处,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者决策的直接建议,任何依据网站信息进行的投资、买卖、运营等行为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与商家成长中心无关。
若文章触及您的利益,需删除、修改,或其它事宜,请同商家成长中心在线联系,请致电18003110350。

分享到:
+1
1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发表
匿名
全部评论

塑料制品厂采购再生塑料的专业平台:www.zaisub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