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中国纺织军团大举挺进巴黎时装周,企业抱团开拓海外市场!
发布时间:2017-11-30 浏览次数:118次发布人:孙经理
十九大习主席提出“新矛盾”,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我们判断政府环保要求将进一步收紧,改善环境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未来纺织服装行业的环保压力将持续加大。
近年来行业景气度下行,同时政府加强对制革行业管理力度、制定多项标准提高环保要求,落后产能逐步被淘汰,2010年后我国轻革产量和制革企业数量呈下滑趋势。2017年7月环保部将制革行业列为需要重点管理的行业核发排污许可证,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集中。
巴黎国际服装服饰采购展览会,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法兰克福展览公司联合举办的,吸引了包括中国、印度、越南、孟加拉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厂商参展。
展品涵盖了正装、职业装、休闲装、运动装等多个领域,是目前欧洲接受亚洲展商参展规模最大,展商数量最多的国际专业展会——同时也是全球纺织服装市场的重要风向标。
现场观众可以通过vr眼镜或者ipad触屏,直观体验参展企业的厂房规模、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
对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来说,这是中国政府和行业组织,第一次在这样的外贸展会上设置“品牌专区”并且还设置秀场通过模特动态呈现,集中展示中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品牌形象。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集中展示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抱团开拓海外市场。
从2010年开始,做了7年外贸加工生意的周辉明,开始转型创立自己的品牌,生产高端手工西服,一起步他就直接瞄准了欧美高端客户。
按照周辉明的设想,只有在高端西服的发源地首先证明自己,才能更好地开拓国内市场。
这是周辉明和搭挡在国内开的第一家手工西服体验店。
在他们的眼里,像电影007男主角一样,能穿着打架的西服才是真正的好西服。一件手工定制西服,即要版型精致贴合身体,又要有很高的舒适度, 对量体裁衣、面料辅料、加工工艺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里,是手工定制西服的生产车间,绝大部分工人都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车间里连裁剪带工人总共是40个人,跟常规的西服工厂的区别就在于,传统的工厂里一个人可能产1.5件西服,但这里40个人一天最多做15件。
作为商务部“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行动计划”的重要实施平台,主办方设置了专门的秀场,对中国16家自主品牌服装进行集中推介。
这几款服装一出场,就吸引了很多专业买家的目光——服装最大的亮点,在于中国传统丝绸面料、设计,与欧美时尚风格的有机融合。
秀场上中西结合的高端羽绒服,就是黄萍设计的。 4年前,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黄萍开始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做代工只需要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就可以了,但是做品牌却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内涵和文化。一个偶然的机会,黄萍了解了四川当地的蜀锦文化,这启发了她的设计思路。
人们都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那么用创新的想法和设计将千年蜀锦做成衣服穿在身上,也是一种满满的民族自信的体现 。
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吸引了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780多家展商参展,这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展会,也是时尚潮流趋势的风向标。
这是一场特殊的服装走秀,秀场的主角不是服装设计师,而是面料厂商。现场模特正在展示的服装,正是用鲁建平最新研发的面料设计的。
在我国时尚面料领域,鲁建平的企业是一匹黑马。早在两年之前,他们生产的面料,就已经成功打入了世界顶级面料展会——法国巴黎pv展。按照业内流行的说法——“能跻身巴黎pv展,就相当于进入了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
这里,是鲁建平的织造工厂,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了智能化技术改造,最小起订量可以达到100米,最短生产周期,达到了7天。
以前最影响供应链效率的,就是染色和后整理环节,整个染厂设备彻底更新完毕之后,可以大大提升产品从研发到交货的速度。
无独有偶,在浙江台州,另外一位纺织人,也正在为提升装备制造技术而费尽心思。
德国奔马,被称作自动裁床领域的“奔驰”。2009年,阮福德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收购了这家企业。
裁剪,是服装制造过程中一道非常关键的工序。这套最新研发的自动化裁床,速度能与多快呢?
机器启动了,激光光刀正在对面料进行精准切割,一件衬衣裁剪完毕,只用了6秒钟时间。
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一场关于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论坛正在进行,业内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
这是如意集团技术研发中心的智能纺纱车间。
整个车间里,只有两个工人,他们骑着电动车,手里拿着ipad来回监控设备运行。
pad能显示每台纺纱车的断头根数和具体位置,以前他们需要两到三个人管理一台纺纱车,来回走动检查断头,一天巡回40里路。现在有了小车,一个人能看10台,大大提升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