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织布机起家,现在成为身价3亿的富豪
发布时间:2019-02-18 浏览次数:43次发布人:孟经理
阿里巴巴大厦座落在钱塘江以北的杭州市余杭区,马云只要从办公室的窗户向外眺望,就能看到滚滚的钱塘江水,而在南岸,与马云隔江相望的荣盛控股董事长李水荣,也和马云一样旺,过去的2018年,他成功登顶萧山首富,在胡润百富榜上,李水荣以400亿的身价力压另外3位同时上榜的萧山富豪。
萧山虽然只是杭州的一个市辖区,但在浙江省的所有市辖区中,萧山已经连续多年gdp排名第一,是浙江省名副其实的市辖区“一哥”,而如今,曾经只是一个小木匠的李水荣,在自己62岁的时候成了萧山一哥。萧山是当年他爷爷开荒发家的地方,现在李水荣也从这里,放射出了更耀眼的光芒。
李水荣的爷爷本是绍兴人,当时的萧山还属于绍兴管辖,钱塘江边一片荒芜,于是李水荣的爷爷到萧山开荒,慢慢把沙滩都变成了可以种植的土地,除了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还攒下了一点家产。土地毕竟是靠天吃饭,还时刻面临潮水的威胁,于是颇有生意头脑的李爷爷雇了几个工人,办起了印染厂,生意逐渐越做越大。
李水荣原本可以做富三代,不过世异时移,随着社会的动荡,爷爷的生意也没落了,幸而家族的商业基因得以遗传给了孙子这一代,李水荣成了创三代,在马云身边成了首富萧山最有钱的男人。
出生于1956年的李水荣,很早就踏入了商业社会,那个年代钢铁、塑料都匮乏,唯有木材丰富,于是木材成了最主要的器具制作材料,李水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了做一个木匠,一边打制家具,一边经营木材,虽然只是当地的一个小木材行,但至少能让一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然而李水荣却不安于现状,1989年,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要从木材行业转行做织布的生意,他的逻辑很简单,人都离不开穿衣,不过那时并不是进入纺织行业的最好时机,因为布料正进入市场价格战,而对于李水荣来说,从熟悉的木材行业进入到陌生的纺织行业,未来的风险不可预知,身边的人也劝他三思而行。
不过成功的人在开始的时候都总是不被人理解的,1990年,李水荣卖掉了自己木材行的一切,凑出了20万,按理说那时相当于20个万元户家庭的钱已经不少了,但对于建纺织厂来说就捉襟见肘了,李水荣硬着头皮,买下了8台织布机,租了几间平房做厂房,雇了20多个工人,创办了荣盛公司(荣盛控股的前身),就此开始了他的纺织之路。
李水荣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当初的明智选择,1995年,织布机的数量已经发展到了100台,工厂规模也达到了近300人,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民营纺织工厂。而这时,李水荣迎来了第二次转型,从1995年底开始,由于织布行业门槛较低,不断涌入新的竞争对手,不少纺织企业开始破产或者倒闭,眼看织布这条路要到头了,李水荣敏锐地发现了产业链上游的机会。
1996年,李水荣进军化纤丝的加工。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化纤丝,古老的时候没有化工原料,布料都是棉、麻、蚕丝等制成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涤纶,涤纶就是用化纤丝织成的布料,而化纤丝又是用化工原料制成的,化工原料则来源于石油炼化。
李水荣当时做的就是从化工原料到化纤丝的制造环节,比起原来的织布来说,是往上游供应链又近了一步,当然市场竞争力也就增加一成,一方面同行少了,另一方面产品附加值高了,收益自然也就更好了,李水荣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逆向低价收购了不少同行甩卖的设备,建立起了自己的化纤加工能力。
1998年开始,市场回暖,李水荣带着荣盛控股,一年内就斩获了一个多亿,李水荣也从此在杭州萧山站稳了脚跟,在纺织业也有了一席之地,到2001年,公司年产值已经达到10亿元,同时又迎来了李水荣的第三次转型窗口。化纤丝对化工原料的依赖严重制约了李水荣所预想的发展速度,他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要再往上游走,直接进入石油炼化行业,自己制作化工原料。
2005年,荣盛控股的第一个pta(化纤的主要原料)炼化厂建成投产,在此支撑下,2006年产值就突破了100亿,同时,李水荣的生意也不再限于国内,而是和当年自己的爷爷一样,做到了欧洲和美国。2017年,荣盛控股创历史新高入账1066亿,或许李水荣当初跨界进入纺织业时也没想到,如今自己一天能收入3个亿。
李水荣虽然已62岁,但目前还不是终点,早在2015年,荣盛控股发起的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预计建成后每年可新增营收2000亿,荣盛控股作为大股东之一,这意味着,李水荣很快将再造一个荣盛控股。